
南北战争前,在美国乡村地区,防腐处理还没有实行,人们会守灵。习俗是整夜陪在死者身边,通常是两个晚上,以确定死者确实已经去世。
葬礼在死者家中举行。他们对公众开放,而不仅仅是朋友和家人。尸体通常会陈列在前客厅,但有时也会陈列在爱人的卧室。随着死亡消息的传播,人们会去他家吊唁。如果葬礼在殡仪馆举行,这通常意味着这个人没有足够的家人或朋友来守灵。
早期的欧洲移民不使用棺材,取而代之的是通常由羊毛或亚麻蘸蜡制成的床单、毯子或被子被用来包裹尸体。覆盖物通常由女性朋友或家人提供。第一批棺材出现在19世纪晚期,通常是由中空的树木雕刻而成。
有趣的是威尔士人死了往往用两枚硬币盖在眼皮上,并不是买路钱,而是测试死者有没有死透的。如果诈尸了眼皮一动硬币会掉,守灵的家人就可以及时发现,很有意思。
随着现代西医的发展,尸检越来越普遍,就不需要用这些土方法测试人有没有死透了。现在美国约有50%的死者会接受医生的尸检,以确定有没有死透和具体死因。
尸检≠解剖,分别为体表尸检和解剖两种形式。体表尸检就是不动刀,不破坏尸体,根据尸体外观判断死因,最多也就是抽取血液体液之类的化验。
如果体表尸检不能确定死因,才会升级为解剖。同样死在美国,蒙蒂死在家里之后医生仅仅登门检查了一下就说是心脏病就结案了,而费雯丽的尸体就被医院拉去解剖了。
解剖分为病理解剖和法医解剖,前者由医生在医院进行,后者由法医在殡仪馆进行。
解剖过程也并非大家以为的仅仅是开膛破肚,还会打开颅腔和脊柱,把脑子和脊髓都取出来和内脏一样称重、剥离、切片、取样化验,生殖器也会被详细检查,除化验以外的检查通常用45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,尸检报告里也必须写明性器官状态。
在英国,所有英国公民都有接受尸检的义务,是体表尸检还是解剖视情况而定。德国与瑞士也是。当茜茜公主在瑞士遇刺以后,按照瑞士的规定必须进行尸检,她的丈夫奥地利皇帝弗朗茨·约瑟夫在文件上签字,表明尊重瑞士的规定,随后她的尸体被解剖。
死在英国的朱迪嘉兰,死在瑞士的伯顿、卓别林,死在法国的罗密施耐德、戴安娜,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也都是通过解剖确定的死因。
对于明确死因,排除罪案,病理研究等需要来说这是有积极意义的。而且欧美人没有中国的“全尸”概念,家属通常不会抗拒尸检。

戴安娜的尸检报告里的法医手绘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