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而身后事也是逝者的子女、亲人进行操办,其中丧葬的形式最具有争议,也就是土葬与火葬之争。
在传统的观念中,人死后就要入土为安,建立坟墓以供后人缅怀寄托哀思,每到重大节日进行祭拜,这是我们华夏文明中最重要的祖先崇拜特性,而这种习俗一过就是数千年,可谓承载了一代代的文明。
为何要进行火葬?

但是在今天,这种以土葬为主的习俗却被冠以“封建迷信”的说法,并且已经立法《殡葬管理条例》来规范殡葬,而核心的思想就是全面禁止土葬,推行火葬。而之所以要推行火葬,总体来说是有两点原因。
第一、节约耕地资源
我国总体上是地少人多的土地资源格局,尤其是建国之初大多地方都是荒地、滩涂,能够耕种的土地少之又少,以至于我们年年饿肚子,年年没饭吃,温饱问题一直到80年代以后才逐渐解决。
为了节约耕地资源,制定《土地管理法》来明确耕地用途,而土葬由于占用了大量的耕地,同时,我国人口也在快速增长,为了以防后来的人全部土葬,占用大量土地,于是开始禁止土葬,推行火葬。
第二、破除封建迷信
要知道我国是进行了一场“破四旧运动”的,即:旧思想、旧文化、旧风俗、旧习惯。对于新中国来说,传统的土葬就是一种旧习俗。而且对于不少专家来说,人身体在自然消亡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,而棺木同样是一种资源的浪费。
所以,综合种种原因,火葬占据了上风,成为了推广的对象,对专家们来说,人死之后一烧了之,干净利索,骨灰要么做肥料、要么撒汪洋,不占用一点耕地。
那么,在全面火葬之下,在农村还能进行“土葬”吗?
按照道理来说,火葬的种种好处,推行起来应该很容易,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,有大量的人反对通过火葬的形式来进行丧葬,甚至包括很多的人文学者。北大教授吴飞就曾表达过对于火葬的看法。
他认为,火葬就如同把人的身体当垃圾处理一样,火葬场就如同垃圾处理站,考虑的是如何快速地处理人的尸体,缺少最起码的人文关怀;而土葬则是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形式。
所以直到今天,土葬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。在2022年还是有很多地区可以进行土葬的,由于民间长期的抵抗,我国目前还是只要80多个地区进行殡葬改革试点,包括6个省级、25个地级和49个县级,在这些地方之外还是可以进行土葬的。
为何坚持土葬?
而人们之所以支持土葬,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,主要有三个方面。
第一、土葬并不会减少耕地面积
我国的土葬习俗传承数千年,这数千年中死亡的人数多不胜数,大多都是以土葬的形式殡葬,无论是帝王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都是如此,而到今天能够留存的可以说是微不足道,即便是很多帝王将相的坟墓早已消失,何况我们普通人。
其实在农村百年之外的坟头都很少,这主要是因为农村“五服”之后基本上就不再添坟头,也就是顶多祭奠五代人,这样占有的耕地慢慢可以复耕,一代代这样下来耕地并没有减少。反而火葬后进入公墓统一管理,永久占用土地,造成大量资源浪费。
第二、火葬花费更大
不论是农村的二次“棺葬”还是进入公墓,其实花费都远远高于土葬,从众多衍生出来的“墓地小区”就能看出一般,人们为了安葬亲人买活人的房子当做墓地,这不能不说是火葬催生的高价墓地,造成这种殡葬怪像。
除以上外,土葬及其礼仪更是孝道的传承,是亲人追思慎远的主要方式,是慰藉生者的最佳途径。从人文道德的观点看,我们相信有轮回、有报应,才能有更多的敬畏之心、向善之心。同时我们对长辈进行的孝道,也是为了让子孙后代孝顺我们,这样一代代传承,才有了多种关联的殡葬习俗。